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欧米文学网 > 现代都市 > 穿成恶婆婆,我被迫开启洗白模式无广告

穿成恶婆婆,我被迫开启洗白模式无广告

朝云紫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热门小说《穿成恶婆婆,我被迫开启洗白模式》是作者“朝云紫”倾心创作,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。这本小说的主角是程弯弯赵大山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特么的,她一个成功女企业家,在公司上市的第一天,竟然穿越到了古代一个寡妇身上!一下多了四个儿子,马上还要升级成为婆婆……她头疼,她心累,她无可奈何。她终于认命,决定当一个好婆婆!然而蝗灾、旱灾、雪灾……一个个来袭。但是不用怕!她有金手指!天然野菜只要十个铜板,野生肥鱼只要二百铜板!你买不了吃亏,买不了上当!且看她如何带领全家走向致富之路!...

主角:程弯弯赵大山   更新:2024-10-07 05:50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程弯弯赵大山的现代都市小说《穿成恶婆婆,我被迫开启洗白模式无广告》,由网络作家“朝云紫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热门小说《穿成恶婆婆,我被迫开启洗白模式》是作者“朝云紫”倾心创作,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。这本小说的主角是程弯弯赵大山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特么的,她一个成功女企业家,在公司上市的第一天,竟然穿越到了古代一个寡妇身上!一下多了四个儿子,马上还要升级成为婆婆……她头疼,她心累,她无可奈何。她终于认命,决定当一个好婆婆!然而蝗灾、旱灾、雪灾……一个个来袭。但是不用怕!她有金手指!天然野菜只要十个铜板,野生肥鱼只要二百铜板!你买不了吃亏,买不了上当!且看她如何带领全家走向致富之路!...

《穿成恶婆婆,我被迫开启洗白模式无广告》精彩片段


太阳落下山。

天空闪烁着星光,清冷的月光洒向这一片山林。

里正让妇人们烧了火把上山,为挖沟渠的人照明,火把连成线,像一条火龙盘踞在东山上。

程弯弯举着火把站在人群中,脑海里的声音不断响起。

【叮!发现天然野生天麻!】

她看到沟渠里有什么东西,似乎是天麻,但光线不好,也看不清,就算看清了,这会儿也不太适合去沟渠里把东西挖出来。

【叮!发现天然荠菜根!】

挖开的沟渠里生长着不少荠菜,荠菜几文钱一斤,荠菜根贵一点,二十多文钱一斤。

程弯弯十分淡定的站在边上,她手上现在还有一百一十九两零五百六十文钱,这是一笔相当大的巨款,这种见不得光的财产没必要攒太多,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,怎么让手上的银子过明路。

她想买地,更想趁冬季来临之前盖房子。

【叮!发现天然野生石花籽!】

程弯弯皱眉,石花籽是什么东西,她听都没听说过。

她看向虚浮的面板,图上是一蹙绿色的植物,黑紫色的根茎,心形的叶子,顶端结出不少灯笼一样的果实。

这种东西,她见过,在现代叫石花籽,是做冰粉的原料。

她那会儿喜欢旅行,去过信阳,冰粉是信阳的特产,她去的一个景区专门人工种植这玩意,会邀请游客亲手制作一碗冰粉,她竟然还隐隐约约记得步骤……

程弯弯的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个主意。

刚好在想怎么让钱过明路,这赚钱的生意就送上门了。

“这里好多灯笼草!”赵四蛋嬉闹的声音传来,“我们比一比,看谁摘的灯笼最多。”

一群半大的孩子开始疯狂摘灯笼,摘了后随便扔地上用脚踩,程弯弯心疼的要死。

她举着火把走过去,对着孩子们道:“谁能帮我摘一斤灯笼,我就奖励他一个鸡蛋。”

一听这话,赵四蛋急了:“娘,我来我来,鸡蛋都留给我吃!”

程弯弯失笑:“只要你能摘一斤,也奖励鸡蛋。”

王婶子好奇的道:“大山娘,你要这些灯笼干什么,鸡都不吃的东西。”

“隐约记得很小的时候,我外婆用灯笼草做过什么好吃的点心。”程弯弯扯谎不脸红,“反正山上这么多灯笼,弄一点回去试试看,万一试出来了呢?”

王婶子一个字都不信,不过摘灯笼草可以换鸡蛋,这种好事肯定不能错过,她连忙招了招手,把在山上乱逛的孩子叫过来:“大麦小麦,泥鳅,你们快帮赵婶子去采灯笼,越多越好。”

边上几个妇人听到了,也赶紧喊自己孩子过来。

她们都听说了,赵大嫂子前几天上山捡了两只大母鸡和一只大公鸡回去,那两只野母鸡特别能生蛋,一天生四个,不怕赵大嫂子拿不出鸡蛋来。

本来在山上挖野菜瞎玩的孩子,全都跑去摘石花籽。

“赵大婶,这里够一斤了吗?”

“赵大婶,我和大姐一共采了一背篓,你看看能换几个鸡蛋?”

“我也采了一篮子,我娘说有两斤,是不是能拿两个鸡蛋。”

程弯弯看着面前,三四个背篓,七八个篮子,还有数十个衣兜,全都是石花籽,目测至少二十多斤。

这群孩子的行动力让人惊叹,看来以后有这种事可以直接外包给村里的孩子们。

她喊来赵三牛,让这小子帮忙将石花籽运回去,身后背一个背篓,身前挂一个背篓,左右手各拎着四个篮子,剩余的让赵四蛋给拎着,兄弟俩收获颇丰的下山去了。

程弯弯笑着对面前的一群孩子道:“我们家的母鸡一天只能生四个蛋,所以一天只能有四个人过来领鸡蛋,让小一点的孩子先领,可以吗?”

王大麦十分懂事:“我最后一个吧!”

王小麦也跟着点头:“我也最后一个!”

朱虎子舔了舔嘴唇:“那我也留到最后一天。”

程弯弯还以为得费一番口舌,没想到这些懂事的孩子们竟然如此主动的谦让了。

她笑眯眯的道:“以后婶子还需要灯笼的时候,再找你们。”

一个鸡蛋换一斤石花籽,实在是太划算了。

若是冰粉真的能在这个时代卖到钱,她不介意给这群孩子涨到两个鸡蛋。

夜色一点点的沉下去。

有些孩子熬不住了,跟着家中的哥哥姐姐一块下山,妇人们还在山上举着火把。

程弯弯一直守在赵大山和赵二狗身边,时不时给他们递点水喝一口,虽不是自己生出来的孩子,但她还是有些心疼。

里正跟着一起熬,到底是年纪大了,眼睛都熬红了,他站在大石头上,高声鼓劲道:“再挖三丈就收工,大家加把劲!”

一切都很顺利。

在即将收工时,意外出现了。

王永成一铁锹下去,碰到了硬物,之前不是没碰到这样的情况,山上石头多,挖到硬物很正常,往边上挪一挪,把石头翘出去就可以了,不是什么大事。

王永成换了个位置继续挖,还是碰到硬物,看来这块石头有点大。

他一连挪了好几步,还是不行,这块石头比想象中的更大。

这边遭阻,整个进程都被影响了,一群大老爷们围过来,一直用铲锹试着挖,结果挖出去了五丈远。

五丈,那就是十六米左右,长宽十六米的大石头,那相当于是一块人力无法撼动的巨石。

程弯弯的面色有些凝重。

现代挖沟遇到大石头,会用机器凿穿,可这个时代没有机器,全靠人力根本不可能挪开石头。

绕道也不行,因为靠东面是石壁,靠西面正好是一片古树林,每棵树都很粗,至少三个人才能合抱,砍掉这些树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劳累至极的人以为看到了曙光,却发现困难才刚刚开始。

一丝怨气在人群中蔓延,然后混合成了谴责的声音。

“我早就说了,赵大嫂子一个妇人怎么都不懂,不知道为啥偏要听她的。”

“二狗子才多大,他说的话能算数吗,咋就搞得全村都来挖沟?”

“这么一大块巨石梗在这里,天王老子都没办法!里正,你快出个主意!”

“还能有什么主意,回去洗洗睡吧,地里的庄稼该咋样就咋样,又不是只有我们一个村干旱,大家一块饿死算了……”



工地上一共三十六人,就有三十人买了冰粉。

剩余的六个人大概是家里真的穷,硬是忍着没凑过来。

程弯弯看了一眼桶里,起码还有七八十碗冰粉,在这里肯定是卖不出去了,还得换地方。

她思考着下一个地方去哪里。

赵大山和赵三牛激动的坐在边上数钱。

赵大山目瞪口呆:“一共是六十四文钱,娘啊,一天咋能赚这么多!”

赵三牛也是一脸不敢相信:“扛大包一天才二十文钱,卖冰粉可以赚六十四文,我们家要变财主了!”

程弯弯:“……”

这俩小子,能不能收起这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?

她没好气的说道:“冰粉里加的红糖花了四十文钱,这些瓷碗勺子花了三十文钱,连成本都没赚回来,你们高兴个什么劲?”

赵大山和赵三牛的黑脸立马垮下来。

两人掰着手指头算到底还差多少才能叫赚钱,算来算去也算不明白。

程弯弯将东西收拾好:“先吃点东西,然后去下一个地方。”

赵大山和赵三牛挑起两担东西,跟着她一起走到街上。

早市虽然散了,但街上依然有许多买吃食的摊子,程弯弯在一家面馆摊子上坐下来。

赵三牛立马拽住了她:“娘,我吃包子就可以了……”

一个素包子两文钱,这里一碗面却要十文钱,他们卖出去五碗冰粉才能赚回来。

赵大山剧烈摇头:“娘,我们回去吃就是了,慧娘肯定已经做了很多好吃的……”

“让你们吃就吃!”程弯弯看着两个傻儿子有些发愁,“不吃饱怎么有力气干活,等会还要继续卖冰粉,卖完了再回去。”

赵大山和赵三牛只好坐下来。

老板很快就端了三碗面上来,那香味一飘过来,赵三牛的口水瞬间就流出来,滴在桌子上,他趁没人看到,赶紧用袖子擦干净。

程弯弯拿起筷子:“赶紧吃吧。”

赵大山和赵三牛埋头开始吃面,两人狼吞虎咽,风卷残云,连面汤都喝的干干净净。

这场面,程弯弯不忍直视,她扭过头和面摊老板搭话:“嫂子,你知道咱们平安镇上有学堂吗?”

“咱们平安镇最大的学堂是德康学堂,一个老秀才开办的,不过老秀才年纪大了,有些不记事儿。”老板压低声音,“现在好多人都把自家的孩子送到隔壁河口镇去念书,河口镇是一个举人老爷牵头创办的,在那边念书才有出息呢。”

程弯弯隐隐约约记起来,程家最出息的孩子程昭似乎就在河口镇的学堂念书,叫什么南府书院。

她心中有了成算,又问道:“从这边去河口镇路程要多久?”

“不远,走路半个时辰就到了。”

程弯弯谢过老板,付了三十文面钱,然后带着两个儿子前往河口镇。

这会儿大中午的,镇子门口没有牛车,母子三人只能徒步走路去,走到午时末,才终于看到了河口镇的城墙。

只看一眼,程弯弯就感觉到,河口镇比平安镇经济发达一些,来来往往到处都是人,不远处一条大河在城边上,下沉的河道上有零星的船只,码头那边估计会更热闹。

平安镇早市过后就没什么人了,但河口镇却还是人流如织。

赵大山和赵三牛左看右看,两只眼睛都有些不够用了,第一次来河口镇,什么东西对他们来说都很稀奇。

程弯弯带着儿子穿过街头,她习惯性的看了一眼粮店,河口镇的粮食也不便宜,粟米的价格竟然涨到了十文钱,而大白米和白面根本就没摆出来卖,估计是知道平头老百姓买不起。

她一扭头,就见粮店门口,一个妇人跪在地上,边上是一个面黄肌瘦的丫头,约莫四五岁的样子。

妇人的眼泪不断往下掉:“家里断粮了,再这样下去孩子一个个都会饿死,只能把这丫头送人,三百个铜钱就可以把她带走,求大家行行好……”

那四五岁的丫头哭的十分可怜,大大的眼睛看着围观的众人,眼中全是惊惶。

程弯弯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。

如果是她到了这个境地,她宁愿自己被饿死,都不可能卖掉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孩子。

三百文买一个丫头回去,一点都不贵,可这世上,不是只有这一个丫头被迫卖身换粮……

灾情继续加重,卖孩子的人只会越来越多,而且被卖掉的应该大多是女孩。

程弯弯收回目光,步履沉重的带着两个儿子继续朝前走。

这条街走到底,就到了河口镇赫赫有名的南府书院。

这个书院是官府和一个举人老爷联合创立的,请来的先生至少都是秀才出身,附近镇上优秀的孩子读到一定程度后,都会汇集在这里念书。

也就是说,在这里念书的人,要么有读书的天赋,要么家中不缺钱。

学堂门口也有一些小摊子,不过大多是卖笔墨纸砚的,还有卖书卖画的,充满了书香气息。

程弯弯的摊子一支起来,就有老板好心提醒道:“南府书院有食堂,这里的学生基本不会外出买这些吃食,大婶还是换个地方吧。”

“谢谢提醒。”程弯弯笑着道,“来都来了,试试吧。”

赵三牛已经借来了一张桌子,母子三人将试吃的冰粉呈一字摆开,刚忙活完,书院里就传来铃声。

铃声响起,门口的小摊贩立马站直了身体,一副神采奕奕准备迎客的模样。

不多时,学生们三五成群从书院里走出来。

他们穿着统一白蓝色的书院服装,看过去,一水的俊俏少年,甚是养眼。

程弯弯带着两个儿子吆喝起来。

“卖冰粉,清清凉凉的冰粉嘞!”

“免费试吃,数量有限,先到先得!”

边上摆摊的几个老板顿时目瞪口呆。

这里是书院,读书写字的神圣之地,这妇人怎么不分场合嚷嚷起来?

他们这些卖笔墨纸砚的,讲究一个风雅,谁要是这么粗俗的叫卖,那些学生根本看都不会看一眼!

小贩们给程弯弯默默点了一根蜡,今天是他们第一次见这位大婶,应该也是最后一次。

然而!

令所有人意外的是,竟然真的有三五个学生走过来了,径直停在了程弯弯的摊位面前。
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