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欧米文学网 > 现代都市 > 精品推介大明锦绣

精品推介大明锦绣

岁月神偷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最具实力派作家“岁月神偷”又一新作《大明锦绣》,受到广大书友的一致好评,该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朱允熥朱元璋,小说简介:秒还在奋踢狂奔,下一秒突然从胸膛碎裂,变成模糊的血肉。轰隆,轰隆!但是,敌人的骑兵队伍,没有丝毫慌乱,反而更近了。一位嘴上胡须疏落,年纪最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在大明的方阵中拉开一人高的重弓。这是汉人的弓,身高力大者用之。破甲杀人,无坚不摧。他的身旁,无数肩膀挨着肩膀的壮士,先是把箭枝插入黄沙中,然后如他一样把重弓拉开,......

主角:朱允熥朱元璋   更新:2024-09-06 18:46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《精品推介大明锦绣》,由网络作家“岁月神偷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最具实力派作家“岁月神偷”又一新作《大明锦绣》,受到广大书友的一致好评,该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朱允熥朱元璋,小说简介:秒还在奋踢狂奔,下一秒突然从胸膛碎裂,变成模糊的血肉。轰隆,轰隆!但是,敌人的骑兵队伍,没有丝毫慌乱,反而更近了。一位嘴上胡须疏落,年纪最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在大明的方阵中拉开一人高的重弓。这是汉人的弓,身高力大者用之。破甲杀人,无坚不摧。他的身旁,无数肩膀挨着肩膀的壮士,先是把箭枝插入黄沙中,然后如他一样把重弓拉开,......

《精品推介大明锦绣》精彩片段


朱允熥脑海中想象着那样让人心悸却又热血沸腾的画面,以至于他念着捷报的声音,有些发抖。


太和殿外,无论是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,还是臣子中那些两鬓斑白的老将,都是面色肃然,额上的青筋若隐若现。

“当时正值午后,敌军铺天盖地而来,仿若.........”

尽管知道这是一封捷报,但是朴素的文字还是给了朱允熥极大的震撼,就当他颤声念着的时候,朱元璋的身影悄悄走到他身边。

苍老宽大的手,放在朱允熥的肩头。后者回望,是苍老却坚毅刚强的面容。

“大孙,别慌,稳住心神!”

瞬间,老爷子的目光给了朱允熥力量,让他不再因为激动而慌张,手中那份沉甸甸的捷报,读起来越发的顺畅了。

“仿若连天暴雨,臣等无处可避.........”

~~~

轰隆,轰隆。

大明阵地的最前方,敌人的骑兵越来越近。

数不清的骑兵就像是漫天的蝗虫,让人不寒而栗。

这还只是三万多北元骑兵的一部分,若三万人倾巢而来,更加震撼。

冲锋的骑兵在行进途中忽然一分为二,一支冲击正面。另一支从侧面撕咬。

咚咚咚咚!大明的战鼓也越发急促,士卒们的握紧了手中的兵器,用冰冷的眼神看着冲击而来的洪流。

“呸!”

一位三十年纪的军官,朝着手心吐了口唾沫。

随后他憨厚如老农一般的面容瞬间变得狰狞,唰地一下抽出腰间的战刀。

战刀指着天空的方向,嘴里发出嘶吼,“弩!”

吱嘎嘎嘎嘎!

方阵中,队列最前的长枪手缝隙之中,三五士卒为一组拼命的用摇臂拉动粗大的弓弦,紧接着成年男子手臂粗细的弩箭,被放在了发射的卡槽中。

这是千百年来汉人智慧的结晶,让草原胡人闻风丧胆的三架炮弩。

“走哩!”大明的军官嘶吼一声,“放!”

呼呼,嗡嗡!

两个近万人的方阵之中,无数粗大的黑影在凝固的空气中呼啸而出,带着死亡的呼啸和剧烈的旋转,冲向那些铺天盖地而来的骑兵们。

砰砰,血色之花,在塞外的黄沙之地上开始绽放。

疾驰的弩箭穿透进胡人的骑兵之中,瞬间变成肉串的串子。惨叫声中,数不清多少敌人哀嚎落马,在同族的马蹄之下,变成碎片。

而明军从始至终都没有有欣赏他们的战果,方阵中那些操控炮弩的士兵低着头,流着汗,嘴里骂着操他娘,机械的装填,上箭。

砰砰,嗡嗡!

大明炮弩的呼啸声,就是胡人骑兵的催命符。

被手臂粗细的弩箭射中,无数人马当场四分五裂。

一匹奔腾中的战马,上一秒还在奋踢狂奔,下一秒突然从胸膛碎裂,变成模糊的血肉。

轰隆,轰隆!

但是,敌人的骑兵队伍,没有丝毫慌乱,反而更近了。

一位嘴上胡须疏落,年纪最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在大明的方阵中拉开一人高的重弓。

这是汉人的弓,身高力大者用之。破甲杀人,无坚不摧。

他的身旁,无数肩膀挨着肩膀的壮士,先是把箭枝插入黄沙中,然后如他一样把重弓拉开,势如满月。

“箭!”

嗖嗖嗖!

漫天箭雨如同星辰坠落,在元军骑兵冲锋的方向,无数箭枝被抛上天空,呼啸的箭枝在天空达到最高点,然后三角形的箭头旋转,呼啸着坠落在敌人前进的方向上。

噗,噗,噗!

冲锋的骑兵如同麦穗被狂风刮过一般倒下,战马的悲鸣声中,明军尖锐的箭头毫不留情地穿透了胡人脆弱的皮甲。

“拉!”

弓箭手们喊着带有韵律的号子,一箭又是一箭。

你们的战马如蝗虫,遮天蔽日。



刘三吾点头,但是还没开口,身边人却先出声了。

只见方孝孺站在窗前,对学堂中朱允熥问道。

“吴王殿下方才说,大元大多数的土地,都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,这点令人发醒,臣赞同。可是古往今来,任何一个朝代的土地不都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吗?土地为何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?”

“问得好!”

朱元璋心中暗道,他出身农民,最是关心土地问题。

现在的大明,土地依旧掌握在少数人手中,每个地方的豪强都拥有当地最肥沃的土地,最多的佃户。百姓即便是耕种一年,在非常高的地租压迫之下,也还是吃不饱肚子。

方孝孺说完,静静的看着朱允熥。

他这个问题,十分复杂,十分深远,他希望朱允熥能给他一个不同的答案,而不是老生常谈。

朱允熥沉思片刻,开口说道,“学生看来,其实我华夏的问题,一直就是土地问题!”

“嗯?”刘三吾和方孝孺对视一眼,眼中除了深深的震惊之外,全是惊喜。

土地,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问题,也是一直以来,历史上最重要的,导致江山覆灭的问题。

这个问题,他们读了多少年史书,才能得出答案。

而现在,吴王居然不假思索说了出来。

“从秦皇一统天下开始,历朝历代都是开国强盛,后来孱弱,为何?”朱允熥开口说道,“因为王朝初期,随着战争人口锐减,土地重新分配,除了有地主之外,国家还有大量的自耕农!”

“但是随着国家承平,土地开始兼并,地方的豪强,达官显贵有了钱,总会囤积土地,土地兼并导致的就是百姓无地可种,再加上太平岁月中人口滋生,地就更不够了。”

“好比一个老汉,家里有二十亩地,可以养活三个儿子,但是到了三个儿子那里,每个人只能分到七亩地,他的儿子们能再养活三个儿子吗?”

“没地种的百姓,只能沦为有钱人的佃户。渐渐的,他们一代代就变成地方大户地主家的佃农,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奴隶。”

“国家一旦有变,天灾人祸或是抵御外敌需要加税的时候,这些佃农就成为隐藏的人口,而那些交不起赋税的百姓,也会把田地低价卖给大户,躲避朝廷的赋税。”

朱允熥一边沉思,一边缓缓说道。

这个时代的农民,没有任何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,一场灾荒,或者兵乱,他们就变得一贫如洗。为了活下去,他们只能失去土地。

“人口增长伴随着土地兼并,土地兼并的后果,就是整个国家财政的倒退,和社会的动荡!”

朱允熥继续说道,“就像前朝大元,大多数的土地都在官员,地主,寺庙手里,这些人不要交税。朝廷需要的赋税要加在自耕农身上,此消彼长,他们土地越来越多!而百姓越来越穷困,国力也会出现倒退。”

“这是一个怪圈,历朝历代都没能逃出这个怪圈!”

窗外人的都眉头紧张,思索着朱允熥的话。

刘三吾,方孝孺是作为臣子思考,朱允熥的论点新奇,但很有道理。

人口滋生和土地兼并这个问题,历代先贤想了无数种办法,都没想出答案。太平盛世一定会有土地兼并,土地兼并的后果就是终结太平盛世。

他们都是经历过乱世的人,对于土地有着更深刻的认识,但是从来没有深刻的想过土地兼并的原因。

现在,土地为何会在少数人手中,朱允熥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答案。

而窗外的朱元璋则在思考另一个问题。

人多了地就不够种,再加上兼并,百姓才会没有活路。他本身就是这些没活路的百姓中的一员,他不愿意他的江山也走上这条路。

朱允熥说完,发现周围寂静无声,皇子皇孙们没听懂,反正都用崇拜的眼光看着他。几个翰林学士,则是静静沉思,不知在想些什么。

一道目光在自己身上不停的打量,满是狐疑。

朱允熥对对方呲牙笑笑,目光的主人朱允炆别过头去。

忽然,一个声音在外面响起。

“那你和咱说说,如何应对土地兼并?”

“参见陛下!”

“参见皇祖父!”

“不用行礼!”朱元璋制止学堂内众人起身叩拜,对朱允熥说道,“老三,回咱地话?”

朱元璋来了?那刚才那些话是不是都被他听到了?

此时不是想这些的时候,朱允熥知道,如果这个问题回答不好,势必影响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。

沉思半晌,朱允熥说道,“孙儿听说皇爷爷下旨在清查各省各府各县的人口! 人口滋生土地兼并,但是土地兼并也可从人口上入手!”

“清查各地的人口,把隐藏在地方豪强大户人家中的人口查出来,让这些隐藏着的人口,成为自给自足的自耕农!现在大明如日初升,有着大量的无主田地,与其被地方上侵占,不如交给百姓!”

朱元璋想想,“哪有那么好查,地方上的大户愿意放人?”

他虽然是九五至尊,可是天下并不能依照他的心思行事。他当然想把田地分给百姓,可是地方上那群官儿?不说也罢!

“请皇爷爷恕孙儿妄言!”

“咱爷俩说家常呢,想说啥说啥!”

朱允熥正色道,“我大明现在收的是人口的丁税!”

这些日子朱允熥恶补一番大明的税收来源和构架,和历朝历代一样,每个人生下来,就要给朝廷官府交税,就是丁税。

古代远不像现代电视中那么美好,丁税要交,许多贫苦百姓为了不交,少交,儿子留下,女儿却要淹死。

朱允熥看了看左右继续说道,“如果我们不收丁税,收田税呢?”

“吴王慎言!”

方孝孺不顾朱元璋在身边,大声道。

改革国家的税收制度,本就是得罪人的事,而且朱允熥所说的田税,更是涉及到许多问题。

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,可是方孝孺已经喜欢上这个学生,他不想让这个皇明嫡孙,被人憎恨。

朱元璋也看着朱允熥,正色道,“熥儿,你想好再和爷爷说!”

朱允熥对上他的目光,老人的目光中有鼓舞,也有担忧,有欣喜也有惆怅。他让朱允熥想好再说,是一种鼓励,更是一种包容。

也有一种担心!他怕孙儿说出来,会招来非议!

“皇爷爷,孙儿是您的嫡孙!”朱允熥朗声说道,“孙儿不会因为害怕别人非议,而畏首畏尾!”

“好!”朱元璋大笑,“你说!”

“孙儿想,如果按地收税,比方说一亩地一贯钱,人有多少地,就交多少税,取消了百姓负担不起的丁税,那么百姓是不是更愿意拥有自己的土地,做自耕农!”

“如果我大明治下人人都要交地税,一万亩土地一万贯钱,那么国力强大的同时,那些想因为不交税,而拼命卖地的人,是不是也会考虑考虑?”

说着,看着再次沉思的众人,朱允熥继续说道,“这只是孙儿的一点浅见。”

沉思过后,朱元璋欣喜的看着孙子。

“一点浅见?你这点浅见满朝文武,没一个人敢说!就凭你这勇气,就是咱的好孙子!”说着,戏谑的笑道,“一点浅见?莫非你还有两点?”

“有!”

众人惊诧之中,只见朱允熥长身玉立。

“打出去!”

“当国家土地不够分配的时候,打出去!”


太和殿外,朱允熥的战报念到了尾声。


“待到天明,贼酋哈咎,月鲁帖木儿三万发狠猛攻,誓要将臣一口吞下。殊不知定远侯王弼率龙翔神策二军已到。”

“我大明重甲铁骑为先锋,轻骑为后,直破贼酋中军!”

“贼酋月鲁帖木儿战死,哈咎率千人西逃窜。此战共斩杀伪元贼三万,俘虏两千,牛马骆驼无数。”

一口气念完,朱允熥心中震撼稍去。

这不只是一封战报,而是一幅大明漠北征战的金戈铁马图。

以身做饵吸引敌军的蓝玉真是个疯子,以步抗骑的大明将士们也是一群疯子。

一群怀着必胜信念的疯子!

此刻,若不是在太和殿外的朝会上,若不是有朱元璋等人在场,朱允熥真的想大喊一声,大明威武!

“皇爷爷,此等大胜,该赏!”朱允熥笑道。

朱元璋微笑着点头,随后在龙椅上坐下,开口道,“传旨!”

皇帝话音落下,自然有太监准备好笔墨,几位翰林学士提笔等候。

“这回不用你们写!”朱元璋对臣子们摆摆手,对朱允熥说道,“大孙,你来写!”

“好!”朱允熥也不忸怩,直接站在书桌前,提起笔等着朱元璋 开口。

“你打了胜仗,咱很欢喜。”

朱允熥微微一怔,随即明白朱元璋的风格一向如此,简约明白就像说家常一样。国朝开国初年之时,朱元璋在给边关大将的圣旨中,直接写道,准备好刀子,贼人来了就给咱往死里砍。

朱元璋说话越是随便,越是没拿这人当外人。相反,若朱元璋客客气气的,写啥奉天承运之类的 ,有人就要小心掉脑袋了。

“就是人死的稍微多了点,你是大明的大将,国公。这种仗,以后不要再打了。”

“战死的将士们,尸首要收敛好,咱们汉人讲究落叶归根,派骑兵护送,把孩子们都送回来。有功的名单报上来,战死者的名单更是不能落下,还有伤了的,残的了,报给咱。都是咱大明的好男儿,不能辜负了人家....”

朱元璋慢慢说着,朱允熥慢慢写着。

忽然,朱元璋眼中有一丝犹豫被朱允熥捕捉到。

按理说说完了这些,皇帝就要在圣旨中论功行赏了,可是朱允熥迟迟不见下文。

“就这些。”朱元璋道,“八百里加急送至蓝玉帐前!”

边上的太监小心翼翼的拿走墨迹未干的圣旨,走到龙椅边上。那里有一张单独的小桌子,小桌子上有一个红色的方形古朴盒子。

朱元璋站起身,郑重的打开盒子,然后双手从里面捧出一方大印,玉玺!

在圣旨上盖完之后,朱元璋又道,“户部!”

户部尚书傅友问道,“臣在!”

“战死的将士,每人抚恤大银两个,月给其家中米五斗,酒三斗,肉五斤。加帛一匹,絮一斤。伤残不能自理者,每年多给米六石。”说着,朱元璋的目光变得凌厉起来,“记住咱的话,少一粒米,一文钱,都不行!”

“臣遵旨!”傅友德道。

将士们的抚恤可谓是大手笔了,古往今来的帝王有几个在乎大头兵的死活?一次性给点粮食就已经算是隆恩。

小说《大明锦绣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
就在朱元璋在宫人的搀扶下,准备移步坐下时,朱允熥再次叩首。

“皇爷爷,孙儿有一事相求!”

“说!”朱元璋大手一挥,悲切地道,“你我爷孙之间,但说无妨!”

朱允熥面容悲戚,双眼红肿,“父亲在时,孙儿顽劣,没少让父亲操心挂怀!”说着,擦下眼泪,继续说道,“父亲去了,孩儿想入皇觉寺,为父亲守孝三年,日日吃斋念佛,诵经听佛。为父亲,为皇爷爷,在佛前积累功德!愿父亲英灵常在,皇爷爷长命百岁!”

说着,再次叩头,“请皇爷爷恩准!”

朱元璋刚刚平复的心情,再次翻涌起来。

“多孝顺的孩子呀!”

百善孝为先,孝是衡量一个男儿,最基本的准则。也是这个时代,最为让人欣赏的道德品质。

世人皆信奉佛家家功德一说,朱元璋又少年时在皇觉寺出家为僧。

这个十四岁的孩子,甘愿用自己三年的大好年华,舍弃荣华富贵。为父亲,为祖父,在佛前诵经祈求。只求父亲英灵常在,求祖父长命百岁,身体康健!

这是何等的大孝?何等的美名?朱元璋如何能不动容?

看着朱允熥那张情真意切的脸,看着朱允熥那张像极了儿子的脸,朱元璋心里又是酸涩,又是欣慰。

男人,只有经历风雨才能成长!

这个孙子,虽然失去了父亲,但是他真正长成了一个男儿!

孙子都是自己的好,这一瞬间,朱元璋忘记了朱允熥懦弱,蠢笨的性格,忘记他平日顽劣的表现。

朱元璋甚至有些生气。

我这么好的孙子,平日在别人地嘴里,竟然是那样的口碑!

一个如此孝顺的孩子,怎么会是顽劣的?怎么会是蠢笨懦弱的?

想到此处,朱元璋又有些自责。

自己这个皇帝祖父,平日是不是有些忽略了这个孙子?

见朱元璋看着自己,久久不说话,朱允熥再次叩头,郑重道,“皇爷爷,请成全孙儿的一片孝心吧!”说完,膝行两步,将手放在朱元璋的膝盖上,泣不成声。

仔细地看着朱允熥消瘦的脸颊,红肿的双眼,再想起这孩子听闻父亲去世,当场哭昏了过去。

朱元璋顿时心疼,柔声道,“好孩子,咱知道你孝顺。可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,你父亲刚走,你要爱惜身体,好好活着,才是真的孝顺!你不为别人想,也要为你爷爷这把老骨头想想!”

“皇爷爷!”朱允熥眼含泪光,慢慢把头靠在朱元璋的腿上。

“痴儿!痴儿!”朱元璋亦是眼含泪光,轻轻抚摸朱允熥的头发,喃喃说道。

奉安殿中,呼吸声清晰可闻。无论是臣子,还是宫人,皆是动容。

朱元璋虽是祖父,但他先是皇帝,才是祖父。

朱允熥虽是孙子,但他先是臣,才是孙。

讲究礼法的封建时代,哪怕是对自己最爱的儿孙,皇帝都不能轻易真情流露

可是现在,皇帝却像一个平常百姓家的祖父那样,和孙子相依细语。而这个孙子的身份又是嫡孙,不免让人浮想联翩。

尤其是吕氏,则是有些不可思议的看着朱允熥。

为太子守孝,是她早上特意交代儿子朱允炆,要说给皇帝听的。可是此刻,却被这平日不显山不漏水的朱允熥给说了。一时间,心中大急,赶紧又碰了碰儿子。

朱允炆顿时会意,同样爬到朱元璋身边,哭道,“皇祖父,孙儿.....孙儿也要为父亲守孝!”

看着朱允炆那张苍白地脸,朱允熥心中冷笑。

“一步先,步步先。

守孝是我先提出来的,你朱允炆只不过是拾我牙慧。

我是真情实意,你是锦上添花。

我的孝在朱元璋心中是百分百,而你的孝,则是要打个折扣!

在关乎大明皇储地位的交锋中,我占得了先机,取得了第一次胜利。”

春夜地风,依稀有些微寒。

风从奉安殿外吹进来,殿中的烛火随风摆动,将跪着的人影拉得很长。

跪太久了,两条腿已经麻木。

可是在这个礼法人伦为天的年代,朱允熥不能有任何的松动。

只是跪着,再累还能有在现代社会,起早贪黑赚钱累?

现代社会,为了生活为了家庭,是个男人都不能放松自己。

回到大明,关系到自己以后的地位,关系到自己的生死,更容不得放松。

几个小的弟妹已经忍不住,躺在宫人的怀里昏昏睡去,眼角还带着泪痕。

只有吕氏,朱允熥,朱允炆,还跪在灵前。

“二哥!”朱允熥看着同样消瘦地朱允炆,开口说道,“要是累了,你先去歇歇,弟弟在这守着!”说着,看看吕氏,“母妃也去歇会吧,孩儿给父亲守灵!您,身体要紧!”

闻言,昏沉的朱允炆忽然觉得这个三弟有些陌生,以前这个三弟可不是这个性子。

而吕氏也是同样不住的打量着朱允熥,一天之内,这老三像是换了个人一样。

以前朱允熥可不会如此沉稳,更不会如此体贴别人,甚至都不会主动开口和他们说话。

“哪有当哥哥的去歇息,让弟弟守着的道理?”朱允炆淡淡地笑下,“还是三弟去歇会吧!父亲去世前一个月,都是我在塌前侍奉,我习惯了!”

帝王家,哪里有兄弟情谊?朱允熥只不过随口一说,就引来朱允炆这么大的反应。

这是在示威?还是在宣告主权?

脑海中的记忆告诉朱允熥,朱标去世前的一个月内,确实是朱允炆用长子的身份,在身边侍奉。

可是朱允熥同样知道,不是原来的朱允熥不想侍奉,而是靠不上前。

当家人要走了,后妈自然是要带着她的亲儿子做出样子给别人看。不是她的亲儿子,她防还来不及,怎会让人看到好的一面。

奉安殿中一片安静,但是周围还有许多双眼睛,许多只耳朵,朱允熥知道,他们在灵前的对话,一定都会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。

于是,朱允熥不咸不淡地说道,“辛苦二哥了,自打父亲病重,弟弟不知道哭了多少回,多少次想侍奉于床前。可每次去,都被母妃给挡回来了,说有二哥在,无需我担心,多一个人反而不方便。”

说着,朱允熥低头揉着眼睛,“我知道母妃是好意,可我毕竟也是父亲的儿子,没能亲手奉上汤药,伺候父亲,实在是.........生平大憾!”

瞬间,吕氏的眼睛看向朱允熥的目光,变得凌厉起来。

她本是庶妃,太子妃常氏去后,她掌管东宫,对于这个太子正妻所出的嫡子,自然是防备及深。幸好这个太子的嫡子,不甚精明,平日被她拿捏得死死的。

可怎么今天突然变了个人!不但在皇帝面前博取欢心,而且言语之间,也不再唯唯诺诺。

再想到今日皇帝对朱允熥的爱怜,吕氏更加有些揪心。

她出身不高,能以普通庶妃的身份,爬到太子继妃的位子上,自然不是普通女子。对于太子和皇帝的喜好性格,可以说了如指掌。

这位皇帝可不是容易动情的人!上一次见皇帝如此真情流露,还是在已故马皇后的葬礼上!

自己这么多年费尽心思,为的就是自己的亲儿子,能继承太子的大统。但是儿子庶子的身份在心里却是一根刺。

现在那个平日看着没有一点长处的嫡子,居然突然变得能讨好皇帝,能获得欢心,吕氏的心中顿时不平静起来。

甚至,隐隐有些恨意。

此时,忽然一位宫人嬷嬷,轻手轻脚地走来,在吕氏耳边轻语几句,又慢慢退下。

吕氏擦下眼泪,“老三,你哭了一天,守了一天,是不是饿了!去歇一下,用些东西!”

这是今天,吕氏和自己说的第一句话。

朱允熥心中又反复思量再三,开口道,“母妃,孩儿不累,不饿!”

“去吧!”吕氏柔声道,“你们有孝心是好的,但是不能累坏自己的身体!你先去,等你回来,我再让你二哥去!”说着,语气变得严厉起来,“去吧,听话!”

无事献殷勤,必有蹊跷!

可此时众目睽睽之下,朱允熥不能说不。

“是!”低头应了一声,扶着膝盖站起来,深吸一口,朝后殿走去。

吕氏看着他地背影,眼神如刀。

“儿子,你看,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。老三平日装得多好,你父亲刚走,就跳了出来!”

朱允炆若有所思,没有说话。

吕氏和儿子靠近些,在他耳边小声说道,“你父亲临终前,跟娘说,要对你那些叔叔敬而远之。我看,你要敬而远之的,反而是这个老三!”

且说朱允熥走到后殿,见周围无人,伸展了下手臂。

宫里真不是人待的地方,说话做事都要三思后行。这才是穿越的第一天,就如此难熬,以后呢?

以后,只有得到了朱元璋的欢心,得到了那个位子,日子才会真正的好过,才能真正的随心所欲。

朱允熥随意的在地上走着,脑中却不停的思索。

对于朱元璋那样雄才大略的皇帝,除了取的他的欢心之外,想要那给位子,必须要有能力!

自己有什么能力?自己虽然爱好历史,了解大致的走向,但其实并无什么过人之处,如何证明呢?
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